这几天心血来潮,我比较了一下湘古本、桂本伤寒论的差异,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。湘古本与桂本既有许多相同之处,也有一些细微或明显差异的地方,高度疑似仲师数易其稿留下的痕迹。
对比之后,我个人感觉,湘古本是介于宋本、桂本之间的一稿。若按桂本传人张绍祖所说,伤寒论共有13稿,宋本为第7稿,桂本为第12稿。湘古本应在宋本之后、桂本之前。
图片
我尝试总结一下湘古本的主要特点:
1、湘古本部分条文与宋本一致、部分条文独有、部分条文与桂本一致与宋本一致的条文 举例:“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①也;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②主之。”(①“表未解”桂本作“热未解” ②“葛根黄芩黄连汤”桂本作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”)部分条文独有 举例:“阳明病,津液竭者,虽不大便,不可下,人参干地黄麻仁白蜜煎与之;腹中痛者,加厚朴与之。”部分条文与桂本一致 举例:“温病有三:曰春温,曰秋温,曰冬温,此皆发于伏气。夏则病暑,而不病温。 ”2、湘古本许多条文与桂本仅存在细微差异湘古本:“自利,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①。”(①“宜服四逆辈”桂本作“宜服理中、四逆辈”)
3、湘古本部分篇目与桂本有明显差异,但仍可相互印证湘古本:“何谓脏结?答曰:脏结者,五脏各具,寒热攸分,宜求血分,血凝结而气阻,虽有气结,皆血为之。假令肝脏结,必在左,左胁下痛而呕,脉当沉弦而结,宜吴茱萸汤。若发热不呕,此为实,脉当沉弦而急,宜桂枝当归丹皮桃核枳实汤主之。”
桂本:“何谓脏结?师曰:脏结者,五脏各具,寒热攸分,宜求血分,虽有气结,皆血为之。假令肝脏结,则两胁痛而呕,脉沉弦而结者,宜吴茱萸汤。若发热不呕者,此为实,脉当沉弦而急,桂枝当归牡丹皮桃核枳实汤主之。 ”湘古本:“太阴病,下利,口渴,发热,汗出,此为脾津竭,脉当虚数而涩,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主之。”桂本:“太阴病,下利,口渴,脉虚而微数者,此津液伤也,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。”
湘古本:“霍乱,吐,下,发热,必其人脾湿胃燥,此为兼阳明。脉濡弱而大者,宜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。”桂本:“吐,利,发热,脉濡弱而大者,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。”
4、湘古本部分条文与桂本相同,处方却不同湘古本:“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人参附子干姜阿胶半夏柏叶汤主之。不差,复以鹿茸附子人参干姜汤与之。”桂本:“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人参附子汤主之。不差,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。”
5、湘古本一些方名与桂本不同,内容却相同例如:湘古本“人参附子干姜阿胶半夏柏叶汤”与桂本“人参附子汤”内容相同;湘古本“竹叶石膏人参黄连半夏汤”与桂本“人参石膏汤”内容相同;湘古本“竹茹栝蒌根茯苓半夏汤”与桂本“竹茹半夏汤”内容相同。
6、湘古本一些经方内容与桂本略有差异例如:湘古本“白术干姜枳实白蜜汤”干姜用三两,服法为“日再服”;桂本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”干姜用一两,服法为“日三服”。湘古本“黄芩石膏杏子汤”无炙甘草;桂本“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”有炙甘草。
7、湘古本一些经方是独有的例如:栝蒌茯苓贝母枳实汤、厚朴茯苓半夏面麦豆黄卷汤、干姜附子麻黄薤白汤、鹿茸附子人参干姜汤等都是湘古本独有的。
8、湘古本一些经方的用法说明独有例如:湘古本“理中丸”内容为“人参、干姜、甘草、白术 各三两”,用法为“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,以沸汤数合和一丸,研碎温服之,日三四,夜二服。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汤。
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,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脐上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,加桂四两;吐多者,去术,加生姜三两;下多者,还用术;悸者,加茯苓二两;渴欲得水者,加术足前成四两半;腹中痛者,加人参,足前成四两半;寒者加干姜,足前成四两半;腹满者,去术加附子一枚。服汤后如食顷,饮热粥一升许,微自温,勿发揭衣被。”
9、湘古本一些经方命名风格独特例如:桂枝汤加黄芩丹皮、百合地黄汤加牡蛎、百合地黄汤加丹皮半夏茯苓,“汤”字在前,“加”字在后。这也更能体现出一些经方是在另外的经方基础上加减、调整而来的。
综上,总体而言:湘古本的条文既能印证宋本,也能印证桂本,可以作为宋本与桂本之间的纽带;
湘古本的条文不如桂本简练;换个角度说,湘古本的一些条文更长、信息更丰富,能够帮助理解桂本或互相参考;
湘古本的方剂名称不够统一(有“某汤加某药”的命名法),且方剂名称不如桂本精简;
湘古本部分经方用到了较少见的药材,如鹿茸、豆黄卷、炒麦芽;而桂本所用药材都更为常见、易得;
宋本、湘古本、桂本之间的差异,带有明显的易稿痕迹,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很可惜的是,湘古本也是一个残本,缺少大部分杂病篇。即便如此,能够历经近两千年风雨、幸存诸多条文于今世,也已是一大幸事。
现存的古本伤寒论主要有涪陵古本、湘古本、桂林古本以及源出桂本的白云阁本、基于白云阁本增订的会通本,可惜近百年来,大多数医家仍在闭目塞听、人云亦云古本为伪书,却不愿意在临床中检验疗效、用实践检验真理。可惜,可悲,可叹,可恨。
另一方面,万幸的是,许许多多民间中医爱好者没有那么多思维定势、没有“舒适区”、也没有历史包袱,越来越多的人在研习古本伤寒论,“为往圣继绝学”。
另外,湘古本独有的一些方剂或与桂本存在差异的方剂,我也正在整理、逐步录入到网站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学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