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地缘政治剧烈震荡的当下,印度总理莫迪突然“亮剑”——但刀锋所指,既非中国,也非巴基斯坦,而是印度自身对外国经济体系的深度依赖。
这不是修辞,不是外交辞令,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战略自省。
莫迪明确指出:印度真正的敌人,是自己对外部供应链、技术体系与资本结构的结构性依附。
这种依附早已渗透进国家命脉。
以航运业为例:印度每年进出口货物总量庞大,却仅有约5%由本国船队承运。
五十年前,这一比例尚有40%。
如今,几乎全部海运命脉掌握在马士基、地中海航运、中远海运等外国巨头手中。
一旦国际局势突变、航线中断或运费暴涨,印度连基本物资运输都可能陷入瘫痪。
这不是假设,而是现实存在的战略脆弱性——经济安全早已被外包。
制造业的“虚假繁荣”更令人警醒。
尽管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生产国,但其所谓“制造”绝大多数停留在最终组装环节。
芯片、OLED屏幕、高端摄像头模组、锂离子电池——这些核心零部件几乎100%依赖进口。
富士康、纬创、三星在印度设厂,本质是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完成最后一步拧螺丝、贴标签、装盒出货。
真正的价值链顶端——设计、材料、设备、专利——依然牢牢攥在美日韩企业手中。
印度并未嵌入全球制造体系的核心,只是被允许站在边缘打下手。
莫迪2014年提出“印度制造”(Make in India)时,目标是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%。
十年过去,该比例不升反降,从16%滑落至约13%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口号无法替代系统性能力。
没有基础工业支撑、没有技术积累、没有完整供应链,“制造”就只能是“组装”的代名词。
而组装,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经济主权。
这种困境在美印关系中暴露无遗。
特朗普政府上台后,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25%关税,H-1B签证费用飙升至单份十万美元——这已不是贸易摩擦,而是赤裸裸的经济压制。
美国一边鼓吹“印太战略”拉拢印度制衡中国,一边在关键技术出口管制、市场准入、知识产权等领域层层设卡。
这种“拉拢+遏制”的双重策略,迫使新德里清醒:所谓“战略伙伴”,本质仍是利益计算。
靠外部力量实现崛起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
印度的回应出人意料地强硬。
面对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,印度不仅未跟随,反而大幅增加俄油进口。
目前,印度日均进口俄罗斯原油超160万桶,成为全球最大买家之一。
此举并非意识形态对抗,而是纯粹的国家利益驱动——低价能源可节省巨额外汇,保障工业与民生用能安全。
这种实用主义外交,标志着印度正在摆脱非此即彼的阵营思维,转向以自主性为核心的多向平衡战略。
但自主性不能靠外交腾挪实现,必须扎根于经济内核。
莫迪此次讲话的核心,正是将“国家安全”重新定义:真正的威胁不在边境线,而在产业链的断点、技术的盲区、制度的惰性。
他没有指责外部打压,而是直指内部结构性缺陷——这种自我批判的勇气,在当今民族主义高涨的全球政治中极为罕见。
然而,从意识到问题到解决问题,中间隔着深渊。
印度吸引外资确有进展:苹果供应链向印度转移、三星扩大本地生产、塔塔集团进军半导体封装。
但这些动作仍停留在表层。
外资之所以进入,多因税收减免、土地补贴、政策特许,而非印度具备内生竞争力。
一旦优惠退坡,资本随时可能撤离。
更致命的是,印度尚未构建支撑高端制造的底层生态。
基础设施严重滞后。
孟买港装卸效率仅为新加坡港的三分之一;工业区频繁停电;全国高速公路网密度远低于中国、越南;铁路货运速度平均不足30公里/小时。
在这种条件下,如何保障准时制生产(Just-in-Time)?
如何吸引对物流时效极度敏感的电子制造业?
制度瓶颈同样顽固。
土地征用程序复杂,动辄耗时数年;劳动法僵化,企业难以灵活调整用工;合同执行周期漫长,司法系统积案如山。
世界银行虽将印度营商环境排名提升,但在“获得电力”“登记财产”“执行合同”等关键指标上,印度仍显著落后于东南亚竞争对手。
这些不是“可以慢慢改”的小问题,而是直接决定投资成败的硬约束。
人才断层更是致命伤。
印度每年产出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,但具备产业实操能力者寥寥无几。
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应用,实验室与产线脱节;职业培训体系薄弱,高级技工严重短缺。
一家半导体封装厂可能招不到会操作晶圆切割机的技术员,一家汽车厂找不到能调试机器人产线的工程师。
没有人才,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摆设。
莫迪政府显然意识到这一点。
近年来,印度尝试推动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(PLI),在电子、医药、特种钢等14个关键领域提供财政激励,试图培育本土冠军企业。
同时,政府大力投资半导体、显示器、新能源等战略产业,甚至宣布百亿级补贴吸引台积电、美光等巨头设厂。
这些举措方向正确,但成效存疑——补贴能带来工厂,却未必能带来技术;政策能吸引资本,却未必能留住创新。
真正的“印度制造”,必须完成三重跃迁:从组装到部件制造,从部件制造到核心材料与设备,从制造到原创研发。
这需要的不只是资金,更是教育体系重构、科研体制改革、知识产权保护强化、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印度目前在这些领域的进展,只能说“刚刚起步”。
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社会结构。
种姓制度残余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;地方邦政府各自为政,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;官僚体系效率低下,腐败滋生。
这些问题不解决,任何产业政策都可能在执行层面被扭曲、稀释、架空。
但莫迪的讲话至少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印度不再满足于做全球价值链的“接收端”,而要成为“创造端”。
这种战略转向,本身就是重大进步。
过去十年,印度习惯用GDP增速、外资流入、手机产量等宏观指标自我安慰;如今,它开始直面微观层面的脆弱性——这才是真正的觉醒。
当然,觉醒不等于成功。
历史上,无数国家喊出“自力更生”,最终却陷入封闭或低效。
印度能否避免这一陷阱,取决于它是否愿意进行痛苦的制度手术,而非仅仅贴上“国产”标签。
真正的经济主权,不是拒绝进口,而是拥有选择权——当外部断供时,你有能力替代;当外部压价时,你有底气谈判。
莫迪的“亮剑”,本质上是一场国家层面的自我革命。
敌人不在远方,就在印度自身的产业结构里、制度惯性中、能力短板上。
这场革命没有捷径,无法靠一场演讲、一项政策、一次选举完成。
它需要十年、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投入、试错、调整。
但至少,问题已被摆上桌面。
印度是否能从“组装大国”蜕变为“制造强国”,将决定它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真实地位。
GDP数字可以粉饰,港口吞吐量可以夸大,但芯片能不能自己设计、屏幕能不能自己生产、航运能不能自己掌控——这些硬指标,骗不了人。
真正的国家安全,从来不是靠口号堆砌,而是靠一纳米的制程精度、一瓦特的能源效率、一小时的物流时效、一个工程师的实操能力累积而成。
莫迪的讲话,或许就是这场漫长攀登的起点。
至于能否登顶,时间会给出答案——但前提是,印度必须先学会,如何把脚踩在自己的土地上,而不是别人的肩膀上。
股票配资学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